廣東21地市敲定任務書,1310大棋局如何落子
- 來源:南方+
- 2023-08-07
“1310”,已成為廣東21地市對未來謀篇布局的高頻數字。
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結束一月有余,圍繞落實省委“1310”具體部署,21地市陸續出爐細化實化“施工圖”、敲定新任務書:17個地市新開了市委全會,4個地市召開全市領導干部大會或常委會會議。
各地這一波緊鑼密鼓的部署,非比尋常,意義深遠——
在這之前,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后首次視察廣東,發表重要講話,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;
省委圍繞實現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,專門召開全會進行研究落實,提出“1310”具體部署,明確了現代化建設的施工圖、任務書。
新形勢新要求之下,現代化建設怎么看、怎么干?
各個地市的作答,不僅立足當下,更著眼未來——一個嶄新的廣東已經整裝出發,正在大步走來。
新目標下的深意
在新一輪發展布局中,每個地市都定下了新的奮斗目標與愿景。
背后有何共性?
一方面各地都緊扣省委對于當地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定位,另一方面圍繞“走在前列”的總目標,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突出創先爭優、力爭上游的導向。
當然,發展基礎不一、資源稟賦不同,各地使命不同,發力點也有側重。
先看廣深,作為一線城市“雙子星”,兩地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,對于支撐“走在前列”一直肩負著特殊的責任擔當。
廣州提出錨定“排頭兵、領頭羊、火車頭”標高追求,為全省實現“走在前列”總目標扛起廣州擔當、作出廣州貢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,廣州遇到原有動力逐漸衰退、優勢有所削弱等“成長的煩惱”,這次明確提出“全力以赴推動二次創業”,體現出強烈的問題導向、危機意識和創新精神。
深圳提出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、勇當尖兵。作為全國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,近年來,深圳依托創新驅動在高基數上實現高增長,特別是去年首次成為國內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、全部工業增加值“雙第一”城市,發展動能更顯強勁,尖兵作用更加凸顯。
廣深兩大引擎的發展定位,將充分發揮對全省全局工作的牽引、帶動作用,最大限度產生示范效應。
當好全省發展“火車頭”,廣州需要加快培育新動能,涌現更多如廣汽埃安等新賽道產業上的獨角獸企業。圖為廣汽埃安的自動化工廠。張梓望 攝
再看近年經濟體量新晉萬億級的佛山、東莞——
佛山不僅提出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干出業績闖出新路,還明確爭當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示范,爭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市。
東莞則提出擦亮“科技創新+先進制造”城市特色,在全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中走在前列。
兩市立足優勢所長,爭取承擔更重要的角色。
一些當前保持迅猛增長勢頭的地市,對于未來發展,有更遠大的發展圖景。
比如惠州,提出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,定下奮力躋身萬億級城市的目標。事實上,惠州GDP總量僅次于佛莞,去年首次躋身5000億元“俱樂部”,去年和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均領跑全省,體現出不俗發展后勁,也為廣東“走在前列”注入新的動能與活力。
各地因地制宜、各展所長的前瞻性布局,對支撐全省全局,則具有不可替代的樣本意義。
作為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,梅州提出加快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,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、共同富裕,既是落實去年9月兩部委印發《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》的現實所需,也將通過自身探索,有力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。
河源是大灣區重要的“菜籃子”“果盤子”“米袋子”“茶罐子”“水缸子”,這次提出“以綠色崛起的奮斗與業績為廣東實現總目標作出貢獻”,有利于全省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。
工農業發展基礎都比較扎實的茂名提出“在市域發展、縣域振興中走在粵東粵西粵北前列”。長期以來,茂名不僅全市GDP居于粵東粵西粵北首位,也擁有一批經濟強縣,除高州市以725.68億的GDP居于粵東粵西粵北各縣(市)之首外,化州市和信宜市的GDP也分別邁上600億、500億臺階,縣域實力強的發展特征比較突出。
在粵東粵西粵北率先誕生獨角獸企業的云浮,提出發力“365”競標爭先體系,努力創造更多“單打冠軍”,通過建設國際化城市拓展發展空間,走差異化競爭之路,牽引帶動全局全面躍升。
這些目標,或在特色優勢領域給予全省強有力支撐,或將加快補上廣東高質量發展關鍵短板。
關乎長遠的歷史性提升
在各地市新的發展版圖中,制造業的權重,正在得到歷史性提升。
縱觀21地市對未來發展的部署,無一例外,都對實體經濟、制造業作出專門論述。
對于以制造業立省起家的廣東而言,這種不約而同的動向,既是各地落實“制造業當家”的必然選擇,也在于區域經濟競爭,正越來越集中體現在產業比拼上。
細看各地“強制造”的工作舉措,兩個重要信號值得注意。
第一個信號: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“兩手抓、兩手都要硬”。
制造業大市東莞,提出要堅持“立新柱”和“促轉型”兩手抓,一方面大力推進“20+60”現代化產業園建設和城市更新,另一方面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轉型。
傳統工業大市中山,提出打造產業發展“新十大艦隊”,其中既有如新能源、生物醫藥與健康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等“新賽道產業”,也有如光電光學、燈飾照明、美居等著眼于現有傳統產業的再造提升。
這正是省委全會提出“傳統產業、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并舉”的關鍵所指。
中山正在大力推進“工改”,力求闖出產業空間革命新路。圖為建成封頂的小欖鎮九洲基廣成路“工改”項目。 葉志文攝
一言以蔽之:優存量、拓增量。
另一個重要信號則是,項目始終為王,大抓項目、抓大項目,才能厚植產業發展根基。
路徑很清晰,就是以項目大建設,實現產業大突破,推動經濟大發展。
特別是產業鏈條長的龍頭型大項目,具有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撬動效應。
在清遠的產業發展布局中,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就是這樣的“關鍵一子”。作為省市共推的重點項目,今年以來,當地主要領導每周主持召開“夜班車”專題會研究部署、加快推進,力求在5-10年內打造成為萬畝千億級制造業大平臺。
在這方面,揭陽已經嘗到了甜頭。今年上半年,新投產的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產值達357億元,推動當地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.1%(拉動GDP4.65個百分點)、GDP增長7.6%,增速雙雙位列全省第1。
“頭號工程”的關鍵動向
作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,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”的落地實施是21個地市這一輪部署安排的重中之重。
從實施路徑看動向,各地在推進中著重抓關鍵兩步。
首先是做強縣城這個龍頭、做實鄉鎮這個節點。
不難發現,珠三角不少地市聚焦“強化鎮一級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”做文章。這源于當地鎮域經濟發展起步早,承載大量產業要素和人口,既有基礎有條件在產業發展上更進一步,增強輻射帶動力,支撐發展成為區域中心乃至城市副中心,也有迫切需求增強綜合服務功能,更好實現職住平衡,滿足域內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。
粵東粵西粵北因城鎮化水平較低、縣域經濟薄弱,把主攻方向放在做大縣域鎮域綜合實力上,先把蛋糕做大,加快提升內生造血功能。
強縣強鎮,根基在產業,抓特色農產品是突破口。圖為高州市根子鎮的一處荔枝種植園里,荔農們忙著采摘。石磊 攝
其次,在村一級,做強農村集體經濟,正成為各地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。
在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上,5個地市作出專門部署,改革探索的“腳步很快”。
實際上,在省里出臺實施的“百千萬工程”有關決定中,已經明確“加快推進村集體經濟增收,建成更多集體經濟強村”。
在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新背景下,村集體的重要性日益凸顯:只有村集體手上有可支配資金,才能盤活公共資源進行市場化開發、帶旺鄉村經濟,為周邊居民穩崗就業、增收致富提供保障;也有利于發揮村集體的公益補償功能,補齊鄉村社會福利短板,更好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。
藍色新浪潮
搶抓“打造海上新廣東”機遇,廣東沿海地市正在掀起一股新浪潮。
有11個沿海地市在這一輪布局中對發展海洋經濟作出專門部署,并將經略海洋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招。
根據自身稟賦條件,這些地市都定下了向海洋進軍的發展目標,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是突出的共同特征——
廣州直指“海洋創新發展之都”,深圳謀劃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”,汕頭、湛江正錨定建設“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”,汕尾、潮州則以建設“海洋強市”為導向。
目標并非心血來潮,每個地市都有幾件制勝海洋經濟的“利器”。
廣州的關鍵底氣在于海洋生產總值常年保持全省第一,又集聚國家海洋尖端科技力量,去年在“全球領先的海洋城市”評價體系排名中,位列全球第22名,在國內僅次于上海、香港、北京。
深圳手握國家頂層設計加持:國家級政策文件明確提出“支持深圳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”;擁有深圳海洋大學、國家深??瓶贾行?、國際海洋開發銀行三大國家重點工程,形成吸聚全球海洋高端資源要素的“硬核王牌”。
傳統海洋大市、漁業大市湛江,漁業產量和產值連續20多年居全省首位,深海養殖積淀深厚,擁有已投產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——“海威2號”,這些都是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、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的顯著優勢。
今年以來,廣東沿海地市加快“挺進深藍”。圖為廣東最大的海上養殖平臺“海威2號”在湛江順利下水。張令 攝
陽江是廣東發展海上風電的主戰場,并網裝機容量約占廣東半壁江山、全國11.5%,擁有全國產業鏈最完整、配套最齊全、規模最大的風電產業集群之一,成為當地實現向海而興、向海圖強的重要本錢。
可以預見,向海洋進軍,持續激發“藍色動力”,將成為各地加速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潛力所在、空間所在。
- 上一篇:深圳連發3個工作方案 加快優化市
- 下一篇:12項主要任務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